close

關於樂生療養院的事件我也不再贅述,也不想表達立場。這件事情扯到後來已經超越政府民間、黨派、族群等,滾成一個巨大的障礙物讓任何人可以亂丟攻擊。弱勢非正義,政府也並非完全無能,但各說各話的表述把事件的焦點模糊了,無法溝通的單一論述把樂生變成電視裡權力鬥爭的肥皂劇。

撇開政策,把焦點放在這次民間團體以及部落客的串連,宣傳保留樂生療養院的理念,進而動員更多人參與。這就是所謂的network effect,不光是兩極傳布1+1=2的效果,透過網絡的傳布可以產生1+1>2以上的效果。在RheingoldSmart Mods裡面也有論述透過ICT進行集結的效果,包括菲律賓及塞內加爾的抗議人士以手機推翻高壓政權,到前一陣子很流行的快閃族;新的社會連結產生了新的互動方式。一方面我們可以說,新的科技帶給人們很大的方便,但另方面,這種「過於方便的科技」對人類互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? 

我還記得我高中、大學時候,那時數位相機跟網路相簿尚未流行,聯誼經常是碰運氣,遇到恐龍跟宅宅是常有的事。而網路、MSN越來越普及,大型聯誼越來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交換MSNblog或相簿,人與人的互動轉變為線上為主。 而在樂生療養院事件中,這些透過ICT或是部落客串連而進行的實體遊行,似乎是一種美好的回歸,透過實際參與產生一種真實的,發自人心的力量。我覺得遊行的意義不在於是否能夠達到訴求,而是透過參與來接近真實,甚至產生改變社會的想法。如果一個學術研究人員告訴別人說:社會運動沒有用,因為社會運動改變不了政府的政策,這真是大錯特錯(偏偏我遇到好多這樣的人)。社運要改變的絕對是參與者的心,透過參與所以懂得反省;這是一個公民素養的培訓場。其實這讓我想到小時候在Vibe聽地下樂團,那時連五月天都還沒出道,去pub聽樂團通常不是件太光榮的事,但我們還是喜歡,因為他們很努力的表達那些跟主流不同的音樂想法,在觀眾席上的我們會被這種熱情感染,所以後來我也踏上組樂團之路,得到了很多樂趣。被社運的熱情感染,以後也繼續投入相關活動,我想這才是社會運動的真正意義(這也是為什麼社運總要搞得很激情:p)。 

這篇文章是想回應黃老師的文章因著樂生療養院事件的有感而發--給我政大社會系學生們的信,其實社會運動不要看得太沈重,與其抱怨不如親身去參與,也許會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喵喵迴旋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